大众日报记者 朱子钰
(资料图片)
当下,90后正值适婚年龄,逐渐成为婚恋市场的主力军。特别是一些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事业稳定之后,如果还单身,就免不了被父母亲戚朋友催促“早日解决终身大事”。而繁忙的工作大大压缩了他们交友的时间,固定的交际圈也降低了认识异性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恋爱几乎很难实现。于是,相亲这种中国古老的婚配社交仪式派上了用场。云相亲、朋友圈相亲、参加线下联谊会,甚至是求助专业的红娘,各式各样的脱单攻略纷纷涌现。
许多年轻人硬着头皮奔赴相亲的战场。有媒体推出了《2022年轻人相亲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样本中有七成年轻人接受相亲,六成以上的年轻人至少有过1次相亲经历,近三成的年轻人已经相亲了4次以上。新鲜血液的加入改变了相亲的内涵与外延,很大程度上,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冲击着传统的相亲行为。互联网技术的加入,弥合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鸿沟,他们能够以一种更理性的态度衡量情感。毋庸置疑,在变与不变中,相亲正在被重构。
无法改变门当户对
前段时间,一则“资产五千万相亲局”海报疯传,相关新闻引发热议。“男生资产五千万以上,女生年轻漂亮高学历”“男生验资,女生面试”,海报中还特别注明,这是门当户对局,非圆梦局。舆论发酵后,组织者某单身俱乐部负责人特别发视频澄清“确实存在,但与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婚姻一定要建立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爱情才更牢固……五千万局只是一场门当户对的普通活动。”他再三强调,需要通过严格的条件筛选出合适的人选,比如面试时会问到女生就读的初中与高中,“因为在一个城市重点初高中就读的孩子,基本上也是当地主流精英家的孩子。”
点开组织者的社交平台,有海归专场、体制内专场、百万年薪相亲局,用职业、学历、财力等条件精准分割人群,为男男女女贴上一个个标签,最终达到“势均力敌”的效果。其实,相亲局组织者口中信奉的“门当户对”,甚至已经成为第一标准。旧时的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不相上下,适合通婚结亲。在年轻人的相亲局中,这一传统的习俗并没有被抛弃,在此之上,他们有着更全面、精确的考量,至少,对门当户对的理解是动态的。
陈澜(化名)是一名985高校的博士,毕业之后,非常顺利地端上了体制内的“金饭碗”。在工作几个月后,她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年龄到了,父母也在催。”陈澜开始参加相亲活动。“我参加了一场联谊活动,来的人几乎也是体制内的,高校、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大家的工作都差不多。”陈澜说,现场有几十个人,整个过程非常简单且直白,从自我介绍开始,主办方还会设计一些互动小游戏,最后就到了“心动选择”环节——男生拿着玫瑰花,送给自己心仪的女生。有的女生收到好多,有的则两手空空。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陈澜感叹。在相亲的市场里,每个人不得不化身一件商品,待价而沽,接受他人的评价与审视。年轻人会为另一半精准画像,学历背景、外貌、年龄、职业、兴趣、家庭背景等都可以转化成数字化的硬指标。大家彼此交换数据,在内心快速计算与自己的契合度,以达到完全匹配的效果。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年轻人眼中的门当户对,一旦走进相亲场域,这是第一块敲门砖,条件合适了,才是彼此继续认识交往的前提。
活动刚开始时,陈澜便仔细打量在场的每一位参与者,其中有一位打扮精致的女生小A引起了她的注意。“我觉得那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女性,浑身散发出优雅知性,条件也很硬气。她介绍自己是高校教师,博士学历,有房有车,年收入也很可观。”陈澜暗自没了信心。可令她大跌眼镜的是,直到活动结束,小A都没有收到一束玫瑰。
复盘整个过程,陈澜发现,小A的短板在于“已经三十几岁了”。即便各项条件都十分优异,对于女性来说,年龄具有“一票否决权”。因为在门当户对中,年轻人思索更为全面,根据心中建立的理想模型,任何指标都可以随时添加,而年龄却是女性的“硬指标”,它关乎生育质量,女性年龄越大,可选择的范围就越小,在相亲中折戟的可能性越高。
追求高效率的爱情
年轻人选择相亲,其实很大程度上看中的是其高效率的社交方式。一场相亲活动不过几个小时,却可以快速有效掌握对方的经济、文化、社会及外貌等,“窥一斑而知全豹”。同时,许多年轻人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对比衡量,可以根据自己设置的条件过滤、匹配最佳对象。哪怕是一种功利性的选择过程,结果却是最佳的。特别是拥有海量的资源,相亲的仪式感及魅力在不断的“有选择”中被抬高了身价,吸引人们入局追求高效率的爱情。
那次相亲尾声,陈澜一共收到了两束玫瑰,意味着她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在单刀直入考量门当户对的阶段,任何的硬件条件可以在书面呈现,真实性可以快速得到验证。可是,个人的性格、谈吐以及修养需要有一个了解过程,这也是重要的考核标准。于是,“涨价”与“降价”的事情时有发生。第一位约见陈澜的男生条件不错,外表也符合她的预期。但在线下见面后,陈澜很快发现,他并不适合自己。“总是会开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原先建立的好感瞬间跌到了谷底,陈澜觉得没有继续交往的可能,于是果断拒绝,当面把话说清楚了。
与另外一位男生小C互加好友后,对方立刻甩过来一份简历,高校副教授,本硕博在哪儿就读,发表了什么论文,担任了什么学术职务,全部写得清清楚楚。小C同时还陈述了自己的家庭背景,父母务农,有几个哥哥姐姐,分别在哪儿工作。“我有寒暑假,照顾家庭有时间。我专业好,能够辅导小孩。”小C相貌一般,陈澜感觉对方条件符合自己的预期,且都是博士毕业,可能会有共同语言,便礼貌回复。
可是,后续小C只是偶尔聊几句,两人很长时间没有联系。“某一天,他突然又很热络地与我聊天,我感觉很反常。”陈澜告诉记者,仔细分析后发现,小C应该是同时联系了多位女生,在综合考虑之后,觉得自己的条件更有竞争优势,于是便选择了进一步沟通。“我并不会介意这种做法,这很正常,大家都有多重选择。”陈澜说,这是一种更高效的现实追求。年轻人既然走上了相亲这条路,不论过程有多复杂,他们最后确定的爱情,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
理性看待相亲
一项数据显示,我国的单身人口高达2.4亿,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一边是忙碌工作以及单一社交圈的限制,另一边是对神圣爱情的憧憬向往,两边的摇摆让年轻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们不得不用相亲来解决问题。除了熟人介绍、参加联谊活动,婚恋网站、交友APP等线上相亲也有了庞大的市场。即使有许多方便之处,也无法一劳永逸,相亲这条路注定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
山东某单身俱乐部负责人王东方(化名)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机构会定时举办相亲联谊活动。他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有一位男性,几乎每一次都会到场参与相亲。”长此以往,大家对这位男性就有了戒备心理。而《报告》显示,近三成的年轻人已经相亲了4次以上,相亲10次以上的占调查总样本的9.9%。相亲次数越多,越难找对象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一位体制内工作者郑晓(化名)向记者透露,自己工作以来相亲了多次,但总是不满意,“我向往的是甜甜的恋爱,不是锱铢必较的权衡与计算。靠相亲找到真正的爱情,真的太难了。”
实际上,相亲会使人们以一种更理性的心态管理情感,从出发点就已经注定了它不可能像自由恋爱那般怦然心动、一见钟情,某种程度上,它需要被理性看待——选择了相亲,就要更加成熟看待需求,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在有限的选择之中找到最优。
“婚姻是两个人从面对自己、他者和世界,转而面对面协商各自的自我、他者和世界,当事人不仅进入新的角色,也是进入新的世界,两个人共同的世界。”《爱情社会学》一书中写道。对于年轻人来说,婚姻与爱情,早已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与其在浪漫与安全感之间挣扎浪费时间,不如对自己负责,将生活中的陪伴与契合放在首位,希望才能永远不灭。
标签: 门当户对
大众日报记者朱子钰当下,90后正值适婚年龄,逐渐成为婚恋市场的主力军。特别是一些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
以许半夏(赵丽颖饰)为核心的“钢铁三人组”的成长,是青年一代创业者的时代缩影。图为《风吹半夏》剧...
文汇报记者宣晶《三体》动画海报。12月10日,改编自刘慈欣同名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的《三体》动画在哔哩哔...
奇幻爱情剧《在你的冬夜里闪耀》将“时间旅行”和“平行时空”两种超现实时空概念融合,借助天文奇观“...
尹昉在《天下长河》中饰演陈潢黄志忠别在《天下长河》中饰演靳辅讲述康熙擢选落第举子陈潢(陈天一)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