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资料图)
2月14日,央视发表网评,探讨话题“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与此同时,一条与追星相关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吸引了数千名网友参与讨论:
“人,到底为什么要追星?”
@姚姚剧能聊认为:抛开大部分人都喜欢帅哥美女且这是一个正常因素之外,追星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满足有些粉丝的精神世界,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累了,她们有很多要考虑现实和带有压力的事情……
@小琳子爱喝果粒橙觉得:大概就是要从自己喜欢的人身上学习自己没有的优点,然后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吧。
……
对待追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继而引出了不同的追星行为和崇拜偶像的方式: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性的;有沉默式的,也有狂欢式的。
有人会把追星看成娱乐解压的一种手段,也有人会完全代入其中,直至迷失自我……
去年5月,北京大学博士李彤出版了一本叫做《孤岛狂欢——网络空间的粉丝文化》的图书。
李彤自己就曾是追星群体的一员,在亲历饭圈500余天进行沉浸式调研、与追星粉丝深入对话后,她下笔写就《孤岛狂欢——网络空间的粉丝文化》一文,后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印刷成图书出版。
在这本书中,李彤提出了3点追星的动机。
第一:完美人设和幻想中的亲密关系
在我国,偶像、歌手、演员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普通大众看来这些在荧幕上光鲜亮丽的人物可以统称为明星。
偶像概念的引入受到日韩流行文化工业体系影响。在日韩流行文化工业体系中,偶像是一份独立的职业,偶像是贩卖梦想的工作,偶像可能在表演上没有突出天分,但可以凭借后期努力弥补先天不足。
偶像为何被称为贩卖梦想的工作?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渴望万众瞩目的感觉,然而这种梦想很难实现,偶像就成了代表者。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明星一直在扮演着“大众情人”的角色。
他们选择主动承担“大众情人”的身份,他们的职业就是按照粉丝的意愿和偏好来演绎“大众情人”的角色。
也正因如此,在偶像与粉丝的互动中往往存在着一套非常完整的“粉丝福利体系”,比如偶像会主动向粉丝表白、比心、挥手,召开握手会、签售会等,给粉丝近距离接触偶像的机会。
不仅可以对话,还可以实现肢体接触(仅限于握手)。这套福利体系的存在使得粉丝和偶像之间有机会建立起非常亲密的关系。
一个突出现象是我国对偶像的宽容度要远高于日韩两国。日韩成熟的流行文化工业体系有着极为完善的生产偶像的流程体系,偶像成为一种可批量复制、可流水化生产的商品,这就注定了日韩偶像的淘汰率极高、容错率极低,偶像自然会严格遵从职业操守,例如在上升期恋爱,日本女偶像甚至会剃光头谢罪,以表示对粉丝的歉疚。然而在国内,失格的偶像依然会获得部分粉丝的谅解。
但是对于大部分粉丝来说,要不要去喜欢一名偶像,要不要继续喜欢这名偶像,这些问题的选择权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随时都有叫停的权利。
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往往涉及双方之间的大量妥协和互动,但是在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亲密关系中,粉丝掌握着全部的主动权且享有几乎完全的自由。
第二:自我价值的实现
除了完美人设带来的亲密关系幻想,迷恋偶像还会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陪伴偶像一路成长,最终偶像事业有成,这会给粉丝带来一种梦想成真的陪伴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成就感。
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偶像形象的塑造,二是粉丝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三是粉丝对圈层的价值贡献。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明星意味着距离感,粉丝是群体化的、隐藏性的,其背后隐含着明星和粉丝之间权力的不对等。而互联网去中心化、碎片化、互动性的特征消解了明星和粉丝之间的权力等级,粉丝开始拥有更多与明星平视的机会。
近年来,在网络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当明星陷入形象危机的时候,粉丝们往往是最早为偶像辩护的人,他们会在网上不遗余力地支持自己的偶像,四处找寻证据为偶像辩护,这种行为有组织、有纪律、成体系。在面临公关危机时,明星的经纪公司还会和核心粉丝商议公关策略。当偶像近期有活动和作品时,粉丝会自发组成宣传团队,经纪公司和粉丝之间是合作关系,双方事先商议词条,后在粉丝宣传和公司运营的合力下将其送上热搜。
另外,粉丝认为自己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在现实中,粉丝的意见往往对经纪公司有着不小的影响力。粉丝会在资源对接、服装造型、宣传运营方面给出各种建议。
在饭圈中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粉丝们普遍认为经纪公司对自家的偶像不好,存在宣发消极怠工、妆发不过关、不会拉资源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经纪公司名下同时具有多名艺人,那粉丝就会滋生攀比心理,认为经纪公司存在资源分配不公、用A的资源喂养全公司(吸血)等恶劣行为。
最后,粉丝会为自己在圈子中的贡献感到骄傲,部分粉丝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会直言自己属于某组织、自己参与过某次应援。
第三,“过渡性领域”的自我满足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W.温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提出了“过渡性客体”的概念。温尼科特认为,内部的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有着一个经验的中间区域。
偶像就是这样的一个“过渡性客体”。一方面,在自我和外部的沟通中以偶像为缓冲领域。在粉丝社群内社交的过程中,偶像是一个安全的过渡性领域话题,能够提供稳定充足的安全感。
偶像最大的魅力在于粉丝各自赋予偶像的意义。参与式观察研究发现,粉丝喜欢上偶像的原因各异,有人是被偶像的外形所吸引,有人是被饭圈氛围所吸引,有人是被短期内密集的宣传物料所吸引。随着了解的深入,粉丝对偶像的认同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喜欢偶像的性格、人设、人品上。
粉丝真正理解偶像,形成独一无二的解读方式,才会赋予偶像意义。
图书资料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标签:
扬子晚报 紫牛新闻记者孙庆云2月14日,央视发表网评,探讨话题“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与此同时,...
近年来,“情怀杀”已然成了国产综艺的一把利器,各个经典影视剧角色的表演者、剧组以及各种名场面纷纷...
记者 宋说正在热播的年代剧《我们的日子》,又打翻了观众心中“怀旧”的坛子。剧中对几个家庭上世纪八十...
羊城晚报记者胡广欣苑琼丹《唐伯虎点秋香》中饰演石榴姐《男亲女爱》中饰演黄子华亲戚梅日仙《封神榜》...
光明日报记者邓晖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跑步。新华社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