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 > 正文

全球速看:金浩:广东舞蹈始终有股创新劲头

  • 2023-05-18 18:55:28 来源: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王莉

《醒·狮》

《沙湾往事》


(资料图)

《风雨红棉》

近年来,“岭南舞蹈”品牌深入人心,高品质佳作频出、屡获大奖。从被誉为“当代中国舞剧巅峰之作”的《沙湾往事》、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的《醒·狮》到全国巡演“一票难求”的《咏春》,广东出品的多部舞剧作品有口皆碑,获得业内外一致好评。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独家对话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金浩。在他看来,广东舞蹈始终有着勇于创新的劲头,在红色题材、武舞融合、非遗传承等方面独具特色。在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广东舞蹈应该保持好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优势,在人才储备和培养上加大力度,挖掘更多全新的表达。

人物简介

金浩,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著有《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古风舞蹈评论文集》等多部学术著作。他是北京市长城学者、全国文代会代表,历任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研究所所长、中国舞蹈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等职务,在中国古典舞发展、舞蹈专业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

《咏春》把武舞融合做到了极致

羊城晚报:从全国来看,广东舞蹈处在怎样的地位?

金浩:翻开广东舞蹈的发展历史,它始终有一种勇于创新的劲头在里面,在行业内发挥着引领作用。一个地区的舞蹈与地区的文化面貌、经济发展等因素密不可分,广东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保障和助推了岭南文化与岭南舞蹈的发展。近几年,广东在岭南舞蹈的宣传和保护传承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与政府的文化政策与经济保障关系重大。

羊城晚报:广东舞蹈有哪些特点?

金浩:首先,红色题材是广东舞蹈在选材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风雨红棉》《浩然铁军》《虎门魂》《三家巷》等等,都是红色题材的作品。

再者,中国自古有着“武舞同源”之说,舞蹈与武术的结合在广东舞蹈里有着很好的体现。比如醒狮,它是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醒狮中的狮子吐球、踩梅花桩、高台饮水等就是武术动作。最近正在全国巡演的舞剧《咏春》,也把武舞融合做到了极致。这些舞蹈作品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岭南习武风尚由来已久。武术融合舞蹈的韵律,使其观赏性提高;舞蹈融合武术的劲力,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这两种艺术在一些广东舞蹈作品里实现了互相成全、互相托举。

最后,广东舞蹈在非遗传承这方面做得很好。除了推出一批具有浓郁岭南风格的经典作品之外,广东还推进非遗舞蹈进校园、进社区,真正走到了老百姓身边,做到与人民共舞,这一点也促成了广东舞蹈今天这般发展势头。

发展既要创新也要传承

羊城晚报:从行业发展来看,广东舞蹈该如何保持住这样的劲头和优势?

金浩:广东舞蹈要“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是什么?一头是传统,广东舞蹈很有传统的积累;另一头就是创新,广东舞蹈很注重在题材、审美等各方面的创意创新,它能从现实生活当中寻找到美感,运用到独特的舞蹈语汇当中进行一种独立的表达。

“抓两头”,就是要开源和节流。开源就是要保持住原本的创新态势,不要把已有的创新锐气给磨掉了,而是继续勇于创新、不断尝试。节流就是要防止传统在创新的过程中流失,有的时候创新容易变得没有忌讳、随意而为。这个时候就需要“带中间”,既要创新也要传承,同时进一步巩固群众基础。

羊城晚报:您是做舞蹈教育出身的,如何评价广东的舞蹈教育现状?

金浩:教育是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基石。无论是专业职业化院校,还是普通的中小学,都要加强舞蹈教育。在这一点上广东舞蹈教育的基础是很厚实的,有政策支持,也有较大的助推决心。

作品的创作、行业的发展,包括最近几年经常有舞蹈作品“破壁出圈”,这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人才是通过舞蹈的专业教育来培育的。但是,艺术人才的培养十分困难。拿舞蹈演员来说,他们需要不断地挑战生理极限,日复一日地磨炼踢、控、转、翻、跳等技术技巧,对于体能的要求极高。

舞蹈教学需要追求完美艺术形象的塑造,但完美其实是各个部分质量的总和,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落下来,一个细节的遗漏可能就会影响舞蹈教育的整体面貌。

阐释传统有待继续探索

羊城晚报:最近几年,诸如《唐宫夜宴》《只此青绿》《咏春》等国风舞蹈频频出圈。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是得益于舞蹈编排理念的进步,还是深埋太久的宝藏终于被发现了?

金浩:这背后其实是舞蹈这门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积累与积淀,绝非偶然现象,也反映出目前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映射出当前时代的审美取向。

我常常说一句话叫“古典也流行”。以《唐宫夜宴》为代表,这些作品的历史感很强,文化感也被放大了,最终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舞台之上,获得了一大批年轻观众的青睐。包括其他艺术品类,比如传统文化融入影视剧、博物馆热、用文物讲故事等等,这种势头符合我们现在的生活美学,现在的人们更愿意全方位、全维度地去看一件事情。以前看书就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现在还要走进去,去找代入感;逛博物馆看静态的文物还不够,逛完再去看舞台上的动态呈现。这样我们更能感觉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力量。

与此同时,传播环境的改变也有很大关系,尤其新媒体在助推舞蹈热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从某一刻开始,大家好像忽然在舞蹈方面都变成行家里手了,从“人人看舞蹈”变成“人人都是舞评家”,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对舞蹈作品的感受。肢体语言是人类最早的一种艺术交流方式,舞蹈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它的物质载体——肢体,每个人都有,所以舞蹈很容易让人感同身受。普通观众可能达不到舞蹈家那样肢体灵活度的展现,但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然的舞蹈性,这也是舞蹈的魅力所在。

我们并不缺少传统文化内容,而是缺少阐释传统文化的当代能力。破壁出圈是方式之一,但它并不是我们所有演绎的全部,还有很多新的方式等待我们去探索。

标签:

推荐阅读

全球速看:金浩:广东舞蹈始终有股创新劲头

羊城晚报记者王莉《醒·狮》《沙湾往事》《风雨红棉》近年来,“岭南舞蹈”品牌深入人心,高品质佳作频...

《外婆的新世界》:被困住的人们与脱困的她 环球播报

在近期播出的电视剧里,甚至在近几年的电视剧里,《外婆的新世界》都算是个异数。故事改编自漫画家匡扶摇的

【新要闻】故宫“数字文物库”再上新2万件,总数超过10万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1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今天上午,故宫博物院举办“‘新’中有数,...

【环球播资讯】莫言介绍新作《鳄鱼》:我希望将来人们说我是一个剧作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魏其濛)5月17日晚,作家莫言、王安忆、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

社区助力“老漂族” 让“他乡”变“故乡”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李丹萍实习生周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孙辈而离开家乡,来到...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文化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