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资料图
前些天接待了一个外地来的朋友,她点名想去一个知名的街区逛逛。虽然天气酷热,但鉴于多年没见,我还是答应舍命陪君子了。
(资料图)
到了之后,她掏出手机说,我要去这家卖冰激淋的地方,一个网红牌子,最近特别火。我一看价格,好家伙,一个巧克力甜筒要60块。虽说朋友来了要好好接待,但要我掏钱买一个甜筒刺客,属实有点头大。
结果她一摆手,“不用,我和店家说好了,他们送我。”只见她和服务员说了几句,又拿出手机摆弄了一下,店家就真的送了两个甜筒给我们。
我不住啧啧称奇,她告诉我她是某个平台的几星会员,她发的点评可以迅速出现在评论区的显著位置,所以很多店家会跟她联系,请她白吃白喝,但要发一个评价。“这家店我早联系上了,只要发两张照片就行。”
我仔细研究了下她的账号,其实她也不算什么网红,没什么公共知名度,顶多就算一个“达人”。她也谈不上复杂的运营、推广,就是分享点日常生活,照片精修一下。不知不觉她就积攒了不小的人气,在小圈子里小有名气。
后来我一琢磨,发现这样的“微网红”还有不少。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迷恋上了硬笔书法,他就开始在家练。这过程中他还开了一个视频账号记录自己的进步,没想到这个账号居然还火了。
后来有网友点名要他写固定的内容,还有一些厂家请他带货。当然,他并没有知名网红日进斗金那么夸张,但现在一溜文具器材都是厂家给他的,已经不用自己掏钱了。
这很有意思。吃喝也好,练字也罢,其实都是非常个人化的琐碎生活,只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产生影响。但现在这些却产生了价值——准确地说是商业价值,虽然有限但也无可置疑属于一种变现。这在前网络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没什么特点的私生活,为什么还能被商业看上?
这大概也是因为互联网在重新定义“价值”,价值不再由少数人或某个严丝合缝的机制来赋予,而是由每个网民爱好和阅读习惯来自发建构的。就像人们未必需要一个系统的露营知识,可能只是想知道某个景点坑不坑。那么一个去过这个景点、并发了一个游玩记录的帖子,就是有价值的。
这大概也能解释,即便近些年“网红”这个词颇有点争议,但依然有那么多人向往成为“网红”的感觉。普通人只是把自己的生活分享出来,拍一段视频或者写一篇笔记,就可以收获陌生人的点赞乃至商业变现。这很轻松,并不需要深邃、复杂的专业积累,这实在是诱人。
所以,仔细想想互联网带来的改变到底是什么呢?以前有人说是平等,但如果追究平等的根源,其实是让“普通变得不普通”,平淡如水乃至枯燥乏味的生活,都变得值得围观。在赛博空间,一切意义都经历了重估,也都获得了某种分量。
不过,这种价值似乎也有天花板,专业度、稀缺性之类的经济规则还是在起作用。比如我那位蹭吃蹭喝的朋友,她最近也在抱怨平台在对她“限流”。她的评价不那么容易显示出来,点赞数也有点下降,于是陷入焦虑。
这大概也是一种价值流动加速之后的隐忧,她可以很快地获得价值,但也很容易失去。毕竟,她提供的只是一种轻巧的经验分享,不可替代性太弱,在平台规则面前非常弱势。而她要想突破这种天花板,获得真正有统计意义的商业变现,其实也很难。
所以,互联网带来的价值感、分享生活带来的短期红利,不能说都是虚幻,但也许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沉甸甸。互联网让普通人如此心潮澎湃,但如果寄予过多期待,忽视专业的分量,或许也终究会失望吧。
标签:
视觉中国资料图前些天接待了一个外地来的朋友,她点名想去一个知名的街
打破时代的局限,不囿于诠释个体的情感和命运,《微雨燕双飞》在更宏观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张峥一项针对中国Z世代消费者的新研究显示,关心
羊城晚报记者龚卫锋实习生林珑第二季邀请余华(右一)、苏童(右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夏瑾)6月30日至7月2日,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