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又到了填报高考志愿季。每年这个时候,总有亲朋好友来咨询我该怎么填报志愿,毕竟我看上去像是高考赢家,考入了一所还不错的高校。工作后,又做过一档教育咨询类节目,主要内容就是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参考。
但实际上,我真不敢随便给意见。在这种人生大事上,我向来是糊里又糊涂。当年选择志愿时,我实在不知道选什么,看遍了各种专业,发现只有中文系不知道学出来后干什么,于是就填了中文系。父母忧心忡忡,说要不填个经济或金融学吧——这种专业看上去能赚钱,而中文系一看就没“钱途”。我说好吧,填在第二志愿里。
后来,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第一志愿被录取了。来大学报到后,系里有一位老师对学生很好,刚开学就带着同学们参观校园,介绍学校和大学生活的各种注意点。在基本情况讲完了之后,我们正好爬到了一个小山坡上。一群同学围着老师欲言又止,后来,终于有人勇敢地问出了大家的心声:“老师,学中文系有什么用啊?”
我不记得老师当时具体怎么说了,大概是说说人的精神世界很重要之类吧。但我记得自己的心理活动,听完之后,我在心里默默地吐槽:切,那不就是说没什么用?同学们似乎也有些茫然。你看,国内排名前十的高校学子,其实也很可能是随便填个志愿进来的,考进来之后,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
那么,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没用?在填报志愿的语境中,往往不是考虑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而是指能不能找一份“好工作”。前段时间,考研名师张雪峰声称:“孩子报新闻学,就打晕他。”一时引发热议。为什么不能报新闻学?因为学了新闻以后找不到好工作啊。但实际上,社会怎么可能不需要新闻学?除非这个世界没了信息传播。
当然,以找工作为标准的功利考量自有其合理性,也完全可以理解。但冲着“好工作”去,就一定有好结果吗?我身边就有一个反面案例,就是我先生。当时,他是当地的高考状元,填报志愿时选择空间还挺大。那个年代流行一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他选择了我校的理科基地班,主要学物理。在当时来说,这就是人人羡慕的好选择了。
谁知道,4年本科生活,他越学越不开心,反而对文学研究产生了兴趣,不时偷偷地跑到中文系来听课。等到本科毕业,本来完全可以去个研究所——现在看来,也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了。可是他思来想去,还是放弃了工作机会,决定考研——考中文系的研究生。可想而知,如此大幅度的转专业,一定要比别人付出多得多的努力。而且此前4年的学习,相当于浪费了,多么可惜。
比较起来,我填志愿的时候,虽然看上去“漫无目的”,但我内心深处对文学的兴趣成了隐藏的动力,所以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后悔。而我先生填志愿的时候,明明白白地冲着“好工作”去,最后也确实有机会获得一份“好工作”,但他始终过不了自己的兴趣这一关,不想一辈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学到最后,终于还是放弃了。那么,谁选择的专业更“有用”?实在很难说。
最近重读了一遍《古诗十九首》,发现在那些经典化的情感中,既有“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为什么不想想办法,先找份好工作呢?)式的功利化思维,也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唱歌辛苦没关系,就怕没人懂欣赏啊)的理想主义。人一生的选择,大致都可以归为这两大类吧。当我们填报高考志愿时,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选一个好找工作的专业,还是自己喜欢的专业?
当然,这个问题谁也无法代替自己回答。如果一定要给个建议的话,那只能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吧。
标签:
又到了填报高考志愿季。每年这个时候,总有亲朋好友来咨询我该怎么填报
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王磊“下雨啦,下雨啦,这边有雨,那边怎么没雨?是
记者 师文静近日,聚焦当下老年群体生活境遇与情感状态的电影《我爱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作为首届天津音乐节重
网络流行语“中二病”,最初流传于日本,用来形容某人就像初中二年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