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 发自成都
(资料图片)
从汉服文化爱好者到汉服文化的推广者,大运会之前,翁墅欣从未想过自己能将汉服的魅力推广给那么多国际友人。
翁墅欣是成都大运村汉服体验区的志愿者,主要负责带领外国运动员体验汉服的魅力。
看到国外运动员穿着汉服摆出太极的姿势,翁墅欣对澎湃新闻记者感慨:“这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是一种直观可见的文化融合。”
翁墅欣(左二)和外国运动员合影。本文图片受访者供图
一点一滴都在进步
翁墅欣是成都大学法学院的大一学生,参加大运会志愿者一开始,她便瞄准了与汉服相关的工作。
“我们有很多非遗传承和非遗文化的体验房间,因为我本人对汉服很感兴趣,所以就选择在这当志愿者。”
翁墅欣本身就是汉服文化的爱好者,高中时期经常与朋友一起体验汉服穿搭,也会私下里花时间研究每个朝代服饰的变化。
虽然对汉服已经有了不少的知识储备,但为了更好的服务大运会,翁墅欣依然系统地接受了两个星期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识别不同朝代衣服的款式,不同颜色衣服背后的含义,发簪与服饰的搭配等。
“有很多男运动员看到我们的马面裙,就会问‘这真的是给男生穿的衣服吗’?”谈到最常见的情况,翁墅欣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就跟他们介绍这些是什么朝代的服饰,为什么男生会穿这个服饰。这个阶段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
汉服体验区7月29日才正式对外开放,但翁墅欣早在20号就已经上岗,迎接外国友人的参观。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天,原本已经将介绍词背得滚瓜烂熟的翁墅欣,第一次接待的是意大利的运动员。
当她与对方第一次对视时,原本一气呵成的介绍突然就卡壳了,直到朋友提醒才顺利介绍完成……但如今,她已经能和外国运动员自然从容地交流。
回忆最开始的紧张,翁墅欣感慨:“从最开始见到外国运动员不敢和他们对视,到现在能像唠家常一样从容应对,自己真的是一点一点在进步。”
在成都,感受文化融合
大运村内,汉服体验区几乎是最受欢迎的一片区域。
汉服体验区原本的计划,是一天安排6场体验活动,每场最多接待6个人,每次接待持续45分钟。但由于太受欢迎,原本设置的场次安排直接取消,接待也变成了连轴转的模式。
“原本一天最多只能接待36人,但如今汉服体验区每天接待人数已经达到40多人。”谈到火爆程度,翁墅欣给出了一组数据,“大家不仅喜欢穿着汉服拍照,还经常会录制视频给朋友。”
除此之外,他们也会在每次接待后做一些复盘——翁墅欣发现和外国运动员说一些朝代的内容,对方很难理解,于是便将介绍的重点放在了其他方面。
翁墅欣记得一天晚上,一名来自欧洲的体操运动员,在活动结束前30分钟才赶到汉服体验区,这个时间已经不足以让她穿上汉服打卡纪念了,但对方没有转身离开,而是一直待到活动结束。
“她在房间里待了快半小时,每一件衣服她都看得很仔细,看衣服的款式,看上面的花纹和刺绣。你能从她眼神里看出她对这些衣服的喜欢,也能看出她的敬佩。”
翁墅欣说,她在离开时甚至已经告诉志愿者,自己要穿哪套衣服,搭配哪个发簪,第二天便拉着三名队友一起来了,“感觉像是提前预定的一样。”
汉服体验区外就是太极体验区,最让翁墅欣感慨的是,很多运动员都会是学习完太极再进来体验汉服,“于是他们拍照或者录视频,总是会摆出中国功夫的姿势。”
“当你看到一个外国人的面孔,又穿着中国服饰,又摆着中国功夫的姿势,这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是一种直观可见的文化融合。”
“看到他们非常喜欢我们的汉服,喜欢我们的文化,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自信,也更加敬佩。”
标签:
澎湃新闻记者胡杰发自成都从汉服文化爱好者到汉服文化的推广者,大运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音乐剧《猴王问世》将
本版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张知依实习生周紫漪统筹 林艳张彬A-soul嘉然对话
澎湃新闻记者黄小河据不完全统计,从1993年到1999年,在卫视上播出的情
上周看完《热烈》,笔者将其形容为“正常”的电影。因为它各方面都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