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 > 正文

当我要开一家书店

  • 2023-08-31 20:12:2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8月19日晚上10点,送走最后两位朋友。我开始锁有杏书店的门,收银室一个,书店区三个。几天前我第一次锁这些门的时候,用了十几分钟,这一次只用了两分钟。书店正式开业了,我也终于像一个书店店主的样子了。

1


(资料图片)

春节回河南老家的时候,我照例去看了徐大哥。我读高中的时候,他刚结婚不久,和美丽的太太在我们学校旁边开了一家小书店。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经常去他店里看书。没钱买,就站在那里看,有一天他说:“如果看不完的话,就拿回学校看吧。”

我先后从店里拿走了《茶花女》《战争与和平》,还有很多其他名著,我知道书中有一个巨大的世界。我们就这样爱上了真正的阅读。当然,这样的书店很难赚钱。它开了不到一年就倒闭了,他们不太可能支撑得起书店的亏损。

对我们经常去书店的几位来说,这个书店永远存在。我们每一次回老家,都去拜访徐大哥。徐大哥和太太都保持了阅读习惯,他热爱书法和篆刻,太太则是不错的画家。他们现在依然是小城“文化生活”的灵魂人物。

有杏书店。作者提供

这是我要开书店的深层动力。书店本身很容易垮掉,但是书店的价值却可能很长远。它不仅可能影响到读者,也可能影响自己。我接触过很多正在或者开过书店的朋友,他们的“现状”都让人羡慕,这当然不是指收入或者财富,而是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依然天真,依然有精气神,依然向往美好的事物。

我告诉徐大哥要开书店的消息,他非常开心,帮我制作几枚印章。这样,读者来买书的时候,就可以盖在书上留作纪念。他设计了一半,临时去北京办事,把刻章的事拜托给老家的另一个朋友。这让我相信,书店真是神秘的事物,我的书店似乎是当初那家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小书店的延续。

2

在这个时代,开书店到底是不是明智之举?

我认识不少成都的独立书店主理人。野梨树书店的主理人朱彦说,有一天自己书店的营业额只有170元,骑车回家的时候想起来空调忘了关,又折返回去。我的第一反应是问他:“电费多少?”

大城市的“独立书店”深受年轻人喜欢,除了书之外,店里往往还有咖啡或者精酿啤酒,书店主要是靠这些饮料盈利。但是,很明显,一个书店要赚钱是很困难的。要尽可能找一个房租低的地方,所以书店往往开在老街;大部分事都要自己做,这样可以节约人力成本;为了多点营收,店主不得不在店里待到很晚,陪“读者”喝酒聊天。

即便如此,一个小书店也只能养活店主一个人,这就是“独立书店”的正常状态。书店雇人通常只能找兼职,这样可以不用缴纳五险一金,但是即便是“兼职界”,书店也属于收入差的。一个小伙子曾经想到有杏书店兼职,我告诉他,兼职每个小时15元,他有点不悦,找出一份成都市关于兼职工资的指导性文件来,“这上面写的是,建议时薪不低于20元”。

我一时语塞。这是书店很不美好的一面。书店倡导美好生活,传递进步的价值观,但是书店的员工,却又属于所有行业中收入最低的。在成都,不管是著名的方所书店还是新华文轩下面的书店,员工收入都很低。那些在书店打工的年轻人,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但是很难长久留得,因为书店提供的薪水,根本留不住人。

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不敢许诺什么远大前程,只能尴尬回应:“可能书店只适合大学生兼职,收入很低,但是这点钱对他们多少有点用。”

3

试营业到现在,差不多10天。这10天,我没有跑步,因为每天光是搬书,把书放到合适的书架上,就已经腰酸背痛了。每天必须喝的手冲咖啡,也已经停了好几天,因为现在书店有咖啡,自己就想偷懒了。

我需要重构一部分生活,这可能是书店给我的不良影响。我必须全身心投入,做到书店和自我的高度统一,店里的书每一本都是我选的,都是我认可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必须和书店保持距离,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一个只卖书但是没时间读书的人,那才是真的灾难。

当然,成为书店的这10天绝不止是劳累,它还让我感受到“书店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书店开业当天,尽管我多次提醒朋友们不要送花篮、鲜花,仍然收到了两束鲜花,这还是给书店带来了喜气洋洋的气氛。其他珍贵礼物包括:多位作家朋友赠送的签名本;外地朋友下单购买图书,甚至有几位朋友预订“盲盒”,让我选10本自己认为值得推荐的书给他们。

一位住在川西大山深处的朋友,在书店开业那天出山来书店看看,他给我发消息说:“我已经找好车,6个小时就到了。”他说,这很像他在20世纪90年代末,从贵州乘坐火车去重庆的西南美院看画展。这让我很感动,在当下,我们已经很少有这样的冲动,花上好几个小时去看一个美好的事物。

在向外界的推介中,我喜欢说“有杏书店距离地铁出口只有200米”“成都市内距离地铁站最近的书店”,强调到达方便是书店的一大优势。但是,一个事物如果需要花更多时间、精力仍然是值得的,不是更美好吗?或许,开书店也是这种“笨拙生活”的一部分,它依然有着自己素朴的吸引力。

这些关心让我们明白,书店并不是我自己在开,而是城市生活的一种“联结”。毫无疑问,人们仍然需要书店,至于书店如何活下去,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过去3年的经历告诉我们,书店和其他公共空间,对抚慰人们的内心有着重要的作用。书店当然是一个极其传统的行业,但是似乎也开始拥有新的内涵。

标签:

推荐阅读

当我要开一家书店

8月19日晚上10点,送走最后两位朋友。我开始锁有杏书店的门,收银室一

短视频时代,阅读方式悄悄在改变

文汇报记者卫中人类学著作《末日松茸》中提到一类松茸,具备把无机的土

被误解的城市IP

大众日报记者李梦馨大众日报实习生郭珂岑自从淄博烧烤给一座三线小城带

下沉式营销+大规模点映 强宣发带来高票房

羊城晚报记者李丽《孤注一掷》点映的排片率非常高《消失的她》成功运用

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将于9月20日在敦煌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桂杰)8月30日,第十三届中国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文化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