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 > 正文

别老想着当“人生导师”

  • 2023-06-21 09:55:48 来源:澎湃新闻

又到了高考时节,也到了我给家乡父老解答高考志愿的时刻。虽然不是什么名师,但因为属于老家少有的考到大城市的考生,老家亲戚有个上大学的、考研的,就总爱找我咨询意见。

最近就有一个老家亲戚加我,向我投来一连串问题:

“张老师,现在读国际贸易你觉得怎么样?”“张老师,孩子估分差一点,你看读个数学行不行,以后转去金融?”“张老师,孩子又说想读心理学或是教育学,你觉得怎么样?”


【资料图】

听到这些问题我都窒息——我哪懂啊?我也只读过一个基础学科专业、找工作还费了老大劲,其他的我哪知道啊。后来我只好说,读什么都挺好的,就是读XX也挺好(XX就是我自己的专业)。这一下仿佛把天聊死了,隔了一会儿对方回来两个字:“是吧。”

其实不只是高考,还有好些个重要节点,都有家长请我去做做工作。比如前不久有个亲戚小朋友要转专业,她要考到年级前三名,然后转去一个不太热门的专业,家长请我帮忙劝劝。

我也是硬着头皮打过去电话:“你再想一想啊,其实学的内容也差不多的,你要这么喜欢XX,其实自己学也可以啊。何况现在读了什么专业,也不见得有对口的工作,你毕业的时候,也许兴趣都变了……”

说了一大通,小朋友明显不耐烦了,“哎呀,我就是喜欢XX,别的我学不进去,找工作都不容易,还不如学个我喜欢的呢。”没几句,电话就挂了。

还有其他的也差不多,什么劝人考个资格证呀,刷个英语成绩啊,反正都不听我的。从做“人生导师”的角度说,我是非常失败的,几乎没一次成功。

后来我复盘了下原因,一来是年轻人都很有主见了,他们的想法未见得成熟,但最起码也逻辑自洽;二来我确实也不懂,说的话没什么说服力,语气间也没什么自信。

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人到中年就开始对绝对的判断抱有警惕。凡是怎样怎样、就怎样怎样,只有怎样怎样、才能怎样怎样,这类的话我都不太信。世界实在太大、不确定性实在太强,真的没有什么是一定的。

就说选学校、选专业这事,我的同事里,从文史哲到计算机,学什么的都有。从国内TOP2名校到三本、从博士到本科自考的也都有。现在大家都在一起办公,又有什么规律可循?

我还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我们课上有一个工作多年的创业大佬回来读书。都说我们专业没什么“钱途”,但这位创业大佬每次来都坐着奔驰、还带个秘书,下了课就请我们胡吃海喝。别的不说,这位大佬当时真的让我们对本专业充满了自信。

而那些总是希望有“人生导师”给指点指点的人,其实也是因为太害怕“失败”,太害怕“一步走错步步错”。人生仿佛是个特别精密的仪器,每一步都得踩准,仿佛一个小小的数据错误,就会导致多么巨大的问题。

其实也不至于,我现在倒更倾向于觉得人生难免会遇到“失败”,人总会碰到不如意的事,总有那些很艰难的时刻。这些困难很难预计,比如当年选的满意专业,找的满意工作,结果形势一变,就不得不再想办法了。但那又如何呢?改变命运其实是个进行时,没有一劳永逸这么美好的事。

所以不仅我当不了人生导师,人们也没必要寄希望于人生导师。毕竟没有哪个人生导师过完了整个人生,何况人生也是千差万别的,谁又说得准呢?就像互联网上流传的一句话: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其实也是不得不这样:帮助人很难,而别人的命运也终究是他们自己的,所有苦涩甜蜜,都只能自己体会;千山万水,都只能自己走过。

标签:

推荐阅读

别老想着当“人生导师”

又到了高考时节,也到了我给家乡父老解答高考志愿的时刻。虽然不是什么

陈可辛:始终有危机感 从未躺平过

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嘉受父亲陈铜民影响而决定进入电影行业;《金枝玉

怎样走出讨好型人格? 环球即时

“讨好型”的想法来自我们的一种妄念,就是如果我拒绝了别人,别人会讨

小说《狂热》:80后文学狂热退潮后,如何重新出发

澎湃新闻记者罗昕21世纪初,一场作文大赛让一批80后写作者横空出世,迅

大学生求职技能跨入AI纪元|天天聚看点

本版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子渊统筹 林艳张彬重庆一驾校学员在体验AI智能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文化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头条